垃圾中转站渗滤液是一种高浓度有机废水,含有大量污染物(如COD、BOD、氨氮、重金属、病原微生物等),若处理不当会对环境造成严重危害。以下是渗滤液处理的系统化方案:
一、渗滤液特性分析
1. 水质特点:
- 高COD(5000-50,000 mg/L)、高BOD(2000-30,000 mg/L);
- 高氨氮(500-3000 mg/L);
- 含重金属(铅、镉、铬等)、盐分、悬浮物;
- 水质波动大(受垃圾成分、季节影响)。
2. 处理难点:
- 污染物浓度高、可生化性差异大;
- 传统工艺易受冲击负荷影响;
- 需同步脱氮和去除难降解有机物。
二、处理工艺选择
1. 预处理
目的:去除悬浮物、油脂、调节水质水量。
常用技术:
- 格栅/沉砂池:去除大颗粒杂质;
- 调节池:均化水质水量,避免冲击后续工艺;
- 气浮/混凝沉淀:投加PAC、PAM去除胶体物质和部分COD。
2. 核心处理工艺
根据中转站规模和经济条件选择组合工艺:
(1)生物处理(主流技术)
-厌氧工艺(针对高COD):
- UASB(升流式厌氧污泥床):COD去除率60%-80%,适合高负荷废水;
- 水解酸化:提高废水可生化性。
好氧工艺(进一步降解有机物和脱氮):
- MBR(膜生物反应器):高效固液分离,污泥浓度高,出水稳定;
- A/O或A²/O:同步脱氮除磷,适合氨氮高的渗滤液。
(2)物化处理(辅助或深度处理)
高级氧化:
- Fenton氧化、臭氧氧化:降解难降解有机物;
- 电化学氧化:适用于小水量高浓度废水。
膜分离技术:
- NF(纳滤)/RO(反渗透):深度去除溶解性污染物,产水可回用;
- 需注意膜污染控制和浓缩液处理。
(3)组合工艺推荐
- 中小型中转站:调节池 + 水解酸化 + MBR + NF/RO;
- 大型中转站:UASB + A²/O + 高级氧化 + RO;
- 应急处理:混凝沉淀 + 活性炭吸附。
3. 浓缩液处理
- 蒸发结晶:适用于高盐分渗滤液;
- 回灌至垃圾填埋场(需符合当地法规);
- 固化后安全填埋。
三、关键设计参数**
1. 水力停留时间(HRT):
- 厌氧阶段:2-5天;
- 好氧阶段:1-3天。
2. 污泥负荷:
- 厌氧:0.1-0.3 kgCOD/(kgMLSS·d);
- 好氧:0.05-0.15 kgBOD/(kgMLSS·d)。
3. 膜系统:
- 通量控制:RO膜10-20 L/(m²·h),NF膜15-30 L/(m²·h)。
四、运行管理要点
1. 监测与调节:
- 定期检测COD、氨氮、pH等指标;
- 根据水质调整药剂投加量(如碳源、氧化剂)。
2. 膜维护:
- 定期化学清洗(柠檬酸、次氯酸钠);
- 控制进水SDI(污染指数)<5。
3. 污泥处理:
- 厌氧污泥可脱水后填埋;
- 好氧污泥需定期排泥避免膨胀。
五、排放标准与回用
- 排放标准:参照《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》(GB 16889-2008)或地方标准;
- 回用途径:处理达标后可作为中转站冲洗水或绿化用水。
六、创新技术方向
1. 低耗高效生物菌剂:针对难降解有机物定向驯化菌种;
2. 太阳能驱动蒸发:降低高盐浓缩液处理能耗;
3. 物联网智能监控:实时优化运行参数。
通过合理组合工艺和严格管理,渗滤液可实现稳定达标处理。建议根据中转站实际条件进行中试试验,优化工艺参数。